【大众日报】“一个都不能少”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19日 | ||
□ 本报通讯员 李浩源 本报记者 张环泽 6个月,301.2公里,2000双星星般明亮的眼睛,7堂普法课……这是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庭法官何伟的牵挂,也是孩子们的期盼。 一个小心愿 警车驶过弯弯曲曲的山路,临近峄城区峨山镇倪塘村小学,远远看到老师们在校门口等着。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面对这些期待的眼神。作为法治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枣庄法院已连续多年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今年暑期,枣庄中院联合市妇联开展“少年儿童心向党、关爱守护伴成长”主题关爱活动,活动的第一站选在了倪塘村。 “法院是什么?法官是做什么的?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吗?”课堂上,枣庄中院综合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何伟将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的身边事,结合生动有趣的PPT,为孩子们送去了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法律套餐”。孩子们聆听着,稚嫩的脸庞上充满了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在介绍法袍环节时,在何伟的鼓励下,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羞怯到踊跃举手当“模特”试穿法袍,小脸上映出的是对法官职业的崇敬。“与城区学生相比,这些乡镇小学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的普法关爱。我也是乡土长大的孩子,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作为一名综合庭副庭长,这是何伟一直以来的朴素心愿。 一名小男孩 法治教育如何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如何让单一枯燥的法条更加符合“童言童语”?这是何伟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在滕州市西岗镇西岗三居的法治课堂上,一名叫小聪(化名)的男孩引起了何伟的注意。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间休息,小聪时常盯着手机屏幕。经过和小聪的班主任聊天得知,小聪父母在外工作,手机不仅是他和父母日常联系的通信工具,里边的网络游戏也成了他的情感寄托。“特别是暑假里,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小孩子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就更加重了对手机的依赖。但是手机里也充斥着很多不良信息,特别是近几年,孩子参与网络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等现象层出不穷,让学校和家长很是担心。”老师一方面提醒小聪父母,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暑期普法教育课给小聪和家长们敲响警钟。 “大家每天会有多长时间使用手机?”“如何安全使用手机上网?”“如果使用父母手机偷偷给游戏充值、给主播打赏,钱能要回来吗?”结合当下涉未成年人案件纠纷的热点问题,何伟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孩子们身临其境思考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法律问题。“我们的普法工作就是要及时回应现实中的问题,深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防止普法课堂在云端不接地气。”在每一次的普法宣传后,不断总结、调整、丰富普法宣传的讲稿内容,是为了让“法治大餐”更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一句“喜欢你” 在薛城区周营镇中心小学和山亭区凫城镇榆树村的留守儿童活动站,何伟讲课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课堂上,孩子们刚开始很腼腆,特别是在现场问答环节,有的孩子好像心里有答案只是迟迟不愿意举手参与。在课间休息时,何伟便和他们聊天。下半堂课开始以后,上半堂课有些腼腆的孩子也能在问答环节勇敢地举起小手积极参与进来。 “法治课堂要真正起到效果,关键还得让孩子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课,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普法宣传也得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喜欢法治课、喜欢‘法治老师’。”这是何伟从普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普法宣传的目的在于给孩子们穿上法律“铠甲”。“在开展校园防性侵、防拐骗、防霸凌等普法宣传教育的时候,我感到,对有些法律问题,孩子们有回避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校园性侵、校园霸凌等问题,孩子们有不好意思、不知该怎么说等心理,这就给施暴者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把普法宣传比作传授自我保护的武器,那么这件武器必须得称手,武器重了孩子们用不了,轻了达不到威慑和保护目的。”多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经验,让何伟更加重视问题发生源头的预防。 “阿姨,我喜欢你!”这是一场普法课堂结束后,一群孩子对何伟的大胆“表白”。 “总感觉自己要做的有很多,如果有时间我希望把普法课堂带到全市各乡镇小学。”今年以来,何伟共到全市9所乡镇学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她说,会一直走在做好未成年人普法宣传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