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法官的“匠心”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4月28日 | ||
东昌府区法院民一庭员额法官 王琳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工作,成为一名法官助理。初来民一庭,我曾怀有这般美好的憧憬:言语间纷争定止,谈笑中冰释前嫌,举止处便有道理可循,落笔时就是公平正义。但法庭乃是是非之地,它是纷争的场所,矛盾始终存在,即使庭审氛围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作为女性,我太容易产生共情,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总是手足无措,这对我的工作开展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我的庭长告诫我:“女性像一名工匠,在工作中更容易对细节精雕细琢,更容易与当事人敞开心扉的沟通,这是你的优势,要保留,但在法院,你首先要像个法律人一样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瞧,经验丰富的法官总是能轻描淡写的点出解决之道。确实如此,我们的同情并不能为当事人带来什么,反而应该帮他们缕清思路,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才是真正的帮助他们。于是我暗下决心,要通过我的努力,让满脑浆糊来到法院的当事人带着清晰的答案离开。 模范法官宋鱼水曾经说过,“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普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学雷锋日,我耐心接受社区群众的法律咨询,为社区群众带去春日的温暖;当国家宪法日,我们法院工作人员不畏严寒走在大街小巷宣传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百姓解答疑难;在“开门纳谏”和“法院开放日”活动中,我们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法院、参观座谈;庭前庭后,拉着当事人进行现场教学法律知识,让他们更懂更会用……就是希望在大家心里种上法律的种子,让法律思维能够扎根于脑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能够想到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作为法律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身边的人解决法律问题,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然而,工匠精神不只是专注和精益求精,更要贴近百姓,走进民心,毕竟有精良的业务水平、能够正确的运用法律是公正审判的前提,程序的严谨和细致也是实现法律信仰的保障。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必须身下心下,将百姓放在心上。我不会忘记送达裁判文书时,当事人颤抖着写下自己的名字,口中不断重复着“谢谢,谢谢”,也不会忘记通知开庭时,当事人一遍又一遍询问着开庭注意事项。对我们来说看似平常,在初入法学院就开始接触的程序,在当事人眼中却是天大的事情。只有我们敬重当事人,将他们放在心上,他们才会真正尊重我们,信任我们。虽入额不久,但在2022年1月28日我收获了职业生涯的第一面锦旗,那是一件四姐妹与亲兄弟关于回迁房屋过户问题产生的纠纷,经过庭前多次与当时人联系,我发现大家对事实并未有很大的争议,但彼此之间因为母亲的赡养问题产生了隔阂,心里都有点怨气儿,于是我建议开庭时当事人本人到庭,毕竟这是几十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亲情,又不是什么调和不了的矛盾,大家心往一处想哪有化不开的结。开庭当天大家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聊了聊,通过开导,都将内心的那股气儿纾解了,最后调解结案,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兄弟姐妹今后还能正常相处。他们说感谢我,其实我也真的很感激我的当事人,愿意相信法律也相信我,这份职业认同感将会伴随我很长时间。 司法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古人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树立了这种工匠精神,端正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具备了“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的魄力,才能践行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才能用司法服务诠释出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真谛,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著名作家刘震云曾言,将胡辣汤做的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原子弹上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有些同志也许会说我们就是司法民工,每天处理的不过是些琐碎的枯燥的事情,但是司法民工与司法工匠虽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万里。虽然我们不能摆脱案多人少的矛盾,虽然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得到当事人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平庸,应该抱着“大差不差”的态度去工作。邹碧华法官曾说,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我们应发挥女法官的优势,更加专注,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完美,在细节处彰显司法温度。 女法官是守护正义的天使,奔波于法理和情理之间;女法官是法槌起落间的铿锵玫瑰,永远行走在审判执行路上。今年是我进入法院系统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我愿继续同阳光奔跑,心怀热爱和坚守,带着工匠精神笃定前行。 文字:王琳 编辑:李明玉 审核:赵利 曲立明 |
||
|
||
【关闭】 | ||
|
||